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便携式动平衡测量仪]水电*背后:开发商“跑马圈水”因何而起?

[便携式动平衡测量仪]水电*背后:开发商“跑马圈水”因何而起?
更新时间:2011-08-04      阅读:1396

管早在2010年10月,由中国*副总理李克强担任主席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就已向*政府建议,遏制目前有些地区水电开发的无序局面,但是这仍不能阻止目前一些地方以近乎*的速度进行水电开发。

2日晚,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甘肃舟曲不顾地震台等反对 上马大批无证小水电》新闻后,截至《*财经日报》记者发稿,仅在新浪网上就有约3000网民表达看法。有网民表示,这是一种“*的自杀行为”,“一为政绩,二为收钱”,“追求利益zui大化,自求毁灭!”

另据本报记者从各渠道得到的信息,近年来,尽管反对盲目建设水电站的声音不断,甚至反对之声来自更加高层和更加的人士,但丝毫没能阻止水电开发的步伐。

被*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道一称作“不要命”的水电建设“大跃进”正在各地上演。这其中,舟曲仅仅是这场大戏中的一段插曲。

利弊相抵 得不偿失

“极其脆弱的地质环境使得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地质灾难。”昨日下午,徐道一对本报记者说。

徐道一给本报记者发来了6份文件,都反映了水电开发问题。在一份题为《“三江”水电建设需要区域地质环境安全评估》的文件中,两位专家表示,“造成‘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水力资源特别丰富、建设条件特别*的原因,也是其水电开发风险特大的总根源。”

他们分析说,怒江(含澜沧江、金沙江)云南段是在怒江断裂破碎带基础上发育而成的走向断裂河。自第四纪以来,受深大断裂强烈活动的影响,使得怒江两岸地层、地形、地貌处于极不稳定的状况,四周环境十分脆弱,地震、地质灾害频发。把大坝建筑在这样地质结构上,在怒江断裂带的相对位移条件下,大坝安全无法保证。

两位专家认为,在“三江”地区搞水电开发的可能结果是“利弊相抵,得不偿失”,而这一切都与其特殊的地质背景有关。

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水电开发给舟曲地方财政带来了一年2000万元左右的税收,但是,因为一次特大泥石流造成的灾害,*和省级财政需要投入的援建资金就高达50.2亿元。”

在反对盲目建设水电站的声浪中,也出现了来自“中国政府zui别智囊”层面的声音。在去年10月召开的国合会2010年会上,与会中外高层*和专家以国合会的名义向中国政府建议:遏制目前有些地区水电开发的无序局面,在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下适度有序地开发水能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担任国合会主席的是中国*副总理李克强。这份建议由*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牵头调研、起草。

建议指出,大坝与水库建设*地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流流态、水温、水质、底质和地形等水文、水动力条件,破坏了水生生物生长、产卵、繁殖所必需的生境,降低了水生生物多样性;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流域的整体生态环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明确划出禁止建坝的受保护河流或者河段,以遏制目前有些地区水电开发的无序局面。

水电与干旱“噩梦”

在中国的西南,水电开发zui甚。地质专家杨勇曾经给本报记者提供了这样一幅《西南水电百团大战图》:

岷江干流,18级,总装机量262.48万千瓦;

大渡河干流,21级,总装机量2211万千瓦;

雅砻江干流,22级,总装机量2628万千瓦;

金沙江干流,20级,总装机量7472万千瓦;

嘉陵江上游白龙江,8级,总装机量80.2万千瓦;涪江上游,31级,总装机量120万千瓦;沱江上游,23级,均已基本建成;

澜沧江干流(云南境内),15级,总装机量2560万千瓦;

怒江干流,13级,总装机量2132万千瓦;

此外,岷江上游干流规划了7级开发;乌江干流规划了11级开发;

……

这是一个长达10页的西南地区“部分”水电站资料。

“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干支流“齐头并进”。杨勇对本报记者表示:“正在进行着的西南水电开发的‘大跃进’,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森林的毁灭性砍伐。”

连日来,湖南、贵州、云南的干旱“噩梦”再次到来。据*的报道称,7月以来的高温、少雨天气致使湖南南部、贵州西部、广西西北部、重庆南部和云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洞庭湖、鄱阳湖已经明显“瘦身”。

对于这种持续性的连年干旱,杨勇认为,从近几年的情况分析,频繁发生的长江中下游枯水甚至湖泊干涸现象,一是长江中游湖北、湖南主要支流上建设了一系列电站水库,枯水期蓄水导致下游流量锐减,使入湖流量、沿河提水流量减少甚至断流;二是与三峡大坝蓄水发电确实有很大关联;三是水资源调配出现问题,水库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候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杨勇分析说,随着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干支流一系列水电站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运行,加上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旱涝灾情与江河洪枯往往是同期重叠出现,今后江河水文水量调配矛盾将更加严峻,结构性缺水将演化成结构性争水,而工程性缺水矛盾也会显现。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许多观测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降水减少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旱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三峡水库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蓄水,的确也对干旱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以洞庭湖为例,范晓分析认为,以洞庭湖、鄱阳湖为代表的这些通江湖泊,下连长江干流,上接长江支流,或纳洪蓄流、或出水补枯,与长江互为调节。正因为江湖相通,当三峡水库蓄水时,一方面入湖流量减少,另一方面,长江水位降低后,也使湖泊水位被下拉,加快了湖水外泄。

在湖南的湘江流域,湘江干流永州东安至长沙是首尾相接的10座梯级电力枢纽,湘江支流洣水、耒水、舂陵水、潇水、涟水等几乎都实现了水电梯级开发。范晓告诉记者,这些水库在汛期后的集中蓄水,正是近年来湘江下游水位屡破历史zui低的重要原因。

“低成本”让开发商*

主张大力发展水电的人认为,根据2001~2004年中国水力资源普查结果,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89亿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为4.02亿千瓦。西南是中国水能资源zui富集的地方,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9亿千瓦,占全国71%,但目前开发程度还不足8%。

而中国目前的水电资源开发程度也不足25%,与世界水电开发*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是提高中国水能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549万千瓦,占云南省的82.5%,适宜建设若干高水头的大型梯级电站,是云南水电资源开发的主力军。”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冯建昆说。

不过,在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易生看来,中国水电建设已经由技术制约、投资制约、市场制约阶段,发展到目前的生态制约阶段。在这个阶段,仅仅使用“技术可开发量”或“经济可开发量”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能开发现状显然不够。
 

 

地址:上海市共康路1018号
:200443
:徐寿平
:86-
86-

留言:发送留言
个性化:

展台:http://www.huajx.com/st28448//

电话 询价

产品目录